****11月9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加大金融支持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会议指出,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其中一个关键是要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解决不愿贷、不敢贷问题,明确授信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引导金融机构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与内部考核、薪酬等挂钩,对小微企业贷款基数大、占比高的金融机构,给予监管正向激励。 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是较近一段时期频频被提及的话题。日前,银保监会负责人在国新办就银行业和保险业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等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在提到“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尽早落实落地”时,其中之一即是“进一步激发银行基层机构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而近日银保监会**郭树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再次强调,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而所谓“敢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尽职尽责、纠错容错机制,激发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 如果说,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小微企业的痛点,那么,内生动力不足则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痛点。所谓内生动力,就是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与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相配套的机制体制,包括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以及科学设置相应的业绩考核权重。 事实上,党*、**一直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监管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来自银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目标;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目前已经达到30.4万亿元。 然而,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总体数量和其对经济作出的贡献相比,金融给予的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并没有真正形成。有的银行虽然成立了小微金融部,但贷款审批流程和风控机制依然没有脱离传统信贷管理模式,不少客户经理存在“恐贷”“惜贷”心理。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小微企业总量大、个案小,与其传统上服务国企和大型企业的信贷文化和信贷管理模式并不匹配。相比较而言,中小金融机构无论从自身定位还是机制体制上,更具备贴身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和能力,也因此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步子迈得更大,效果也更为明显。 据了解,那些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过九成、多年来心无旁骛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银行,无一不是从上到下形成了“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并真正落实到信贷工作全过程,使得基础网点和员工想做、会做小微业务。一方面,这能够激发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以及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能动性,让这一信贷文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落地。 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除了上述提到的改进内部业绩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外,还需要创新和设计出针对上述目标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机制。例如,当前很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仍然按照过去强调抵押物的做法,同时在贷款审批时效和流程方面与小微企业生产和资金需求脱节。 对此,一些银行已探索出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比如有的银行在筛选客户时,主要看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及企业主所拥有的物品,再通过查水表、电表和海关报表,全面掌握客户的信息,解决了小微金融中十分关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深化社区化经营模式,将效率、成本、风控和服务四要素精细化,较终实现客户**来源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户均贷款不到30万元,信用贷款占比**九成,不良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诚然,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需要监管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但其自身在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上,是否真正认识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制定授信政策和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考量,才是能否更好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关键。 0